又到一年春暖花开时,游客迫不及待地想要出门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已有年多年历史的京西潭柘寺———这座充满绿色的千年古刹在春日里正等待您的到来。
潭柘寺,北京城历史上第一座寺院,北京佛教文化发祥地,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璀璨、香火之鼎盛,堪称京城之首。九座山峰环绕寺院,形成九龙拱珠、山环水抱之势,藏风聚气、气脉纯正、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量众多,自然环景极为优美。这里有北京地区树龄最高的“佛门圣树”娑罗树;以及植于唐贞观年间,已有多年树龄而被乾隆皇帝敕封的“帝王树”;拥有多年树龄、被誉为“华北柏树王”的登天柏;以及妙趣天成的“百(柏)事(柿)如意树”;拥有康熙皇帝御赐的“金镶玉竹”和“玉镶金竹”;以及植于明代,多年花龄的京城绝景二乔玉兰等名贵花木。
一、乾隆皇帝御名之树——帝王树
潭柘寺的众多古树中最著名的当属现大雄宝殿后面东侧的这棵古老的银杏树。帝王树,高达40余米,直径4米有余,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此树植于唐贞观年间,至今已有岁高龄。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就从此树的根部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乾隆皇帝在来寺游玩时,御封此树为“帝王树”,这是迄今为止,皇帝对树木御封的最高封号,其职位远在著名的“五大名松”和“遮荫侯”之上。六十年代初期,已经成为了普通百姓的原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到潭柘寺来游玩时,曾手指着帝王树上东北侧一根细干,未与主干相合的侧干,对负责接待的人戏说:“你们看,这根小树就是我,因为我没能成材,所以它才长成歪脖树。”这一举动也充分的说明潭柘寺帝王树与清王朝皇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从侧面说明了潭柘寺帝王树之神奇。
二、佛门圣树——娑罗树(七叶树)
娑罗树是佛门的圣树,因佛祖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涅盘,因而受到佛教徒的崇拜。这种树原产于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逐渐被一些佛寺所引种,目前这种树仅在大觉寺、卧佛寺、香界寺等少数几座古刹中才有种植,而潭柘寺的娑罗树种植的数量最多,树龄也最古老。
娑罗树又称七叶树或“七叶一支”,叶呈长卵形,夏初开花,花为串状白花。花开时节,仿佛在黑绿色的大树上插满了白色蜡烛,十分新奇,好看。其果实脱涩后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治疗腹痛。娑罗木十分坚硬,呈红色,可做器具和建筑材料。康熙皇帝有诗赞曰,“娑罗珍木不易得,此树惟应月中有。”
三、潭柘古寺以此得名—柘树
潭柘寺因其寺后有龙潭,山前种植大量柘树,而得名“潭柘寺”,柘树又名黄桑、奴柘,为桑科小乔木,雌雄异株,夏季开花,果实似桑葚,红色,可以食用,其根、茎、皮、叶、果实均可入药。柘树木质坚硬,纹理细密,可制做高级家具。树枝有弹性,古人用以做弓背。叶可以养蚕,蚕丝特亮。据说有一年僧录司举办全国的佛门大法会,潭柘寺的僧人穿着用柘蚕丝织成的面料,用柘木染色而制成的僧衣前去赴会,僧衣显得十分亮丽,与众不同,而得全国佛门仰慕之至。
柘树生长在南方,北方罕见,因此潭柘寺的柘树稀有而珍贵。潭柘寺古有“柘树千嶂”,遍布于四野山坡,后来传说潭柘寺的柘树皮能治百病,人们争相剥取柘树皮,因而使满山的柘树几乎灭绝。到了明代,寺内仅在三圣殿旁,存留有半截已经枯死的柘树,高4尺有余,寺僧为了给后人观赏,特意盖了一座亭子,将这棵仅存的柘树保护了起来。清代诗人李恒叹惜道,“犹有镇山枯柘木,山僧不惜弃空廊”。
四、登天古树——千年柏
千年柏在方丈院内,这是两棵侧柏,高均约40米,粗可数围,树干笔直,直插云天,显得粗壮挺拔,十分壮观,树龄虽已千岁有余,却仍生机盎然,据说这两棵千年柏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两株侧柏,有“华北柏树王”之称。
五、“柏”“柿”如意吉庆有余
“百事如意树”在毗卢阁前西侧。这是一棵柏树与一棵柿子树相伴共生,像一对情侣—样紧紧地贴在一起。人们取其谐音,“柏柿”,“百事”,因而称其为百事如意树。柏树属于柏科常绿乔木,两棵不同属种的树木相伴共生,互不排斥,实属罕见。据说摸了百事如意树,就可以在一年之内百事如意,特别是新婚夫妇,共同摸了百树如意树,就可以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因而游人竟相来此摸树,祈盼自己“百事如意”。摸的方法是先摸柏树,再摸柿子树。现此树1.5米高的树干处处己被摸出了一道光滑的印痕。
六、双凤舞塔丹凤朝阳
“双凤舞塔松”在金刚延寿塔的南侧。靠西侧的一棵古松,略向东侧倾斜,在树的尖顶上,有一处小树折曲成为三角形,宛如凤头,在凤头上高耸着一蓬松针,好象凤凰头上高挑的翎毛。在树身上,两根大侧树横生并微翘,好像凤凰张开的翅膀。东侧的一棵古松,树身略向西段顷斜,树身修长,干体扭曲,形态婀娜。这两株古松好像两只翠凤在白塔前旋舞,因而称之为“双凤舞塔松”。观赏“双凤舞塔松”的最佳位置在行宫院南房前,万岁宫前廊下的东侧。从这里抬头向西北方向看,正对着那棵凤松构成风头的三角形树枝侧面,这时你会清清楚楚地看到凤头、凤喙、凤眼、凤冠以及展开的凤翅,真是惟妙惟肖。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看,你才会见到洁白的佛塔衬着翠绿的古松,使酷似双凤旋舞的两棵古松轮廊分明,清晰鲜明。这个观景点又叫作“一目四景,据传说是乾隆皇帝发现的。从这里抬眼望去,红柱绿顶的流杯亭、太后宫前面黄竿绿叶的“金镶玉”竹,苍翠的“双凤舞塔松”,雪白的金刚延寿塔都排列在了一条直线上,但又层层升高,互不遮挡,“一目四景”尽收眼底。
七、清奇古怪镇守山门
清奇古怪松“清、奇、古、怪”四松是潭柘寺的四大名松,自古就享有盛名。这四棵名松生长在寺前牌楼的前后两侧,其姿态十分奇特,它们不是奋力上扬,而是盘曲横生,状似游龙。一棵棵老干虬枝,鳞片斑驳,有的如游龙戏水,有的似怪蟒穿林,“驻荫蒙密,干桠纵横”。有的曲若游龙,有的翔如飞鹤,“临风韵响,染露姿鲜”。“枝横栖鹤,盖偃盘龙”。这四棵古松是历代文人雅士赞咏的宠物,写的赞咏诗篇不可数计。
年夏天,陈毅副总理来潭柘寺视察时,曾坐在此树下,品茶纳凉,听取公园管理人员的介绍后,对四株古松赞赏不已。
八、卧龙盘龙二龙戏珠
(卧龙松)
(盘龙松)
卧龙松和盘龙松卧龙松和盘龙松生长在牌楼前面的东西两侧。西侧的一棵古松,枝干盘曲横生,纵送数丈,人惧其委地,而柱拄其肘。树冠宛如伞盖,遮荫面积很大,因其形态“盖偃盘龙”,因而称为卧龙松,又因其酷似一把巨大的遮阳伞,因而也有人其称为“伞松”。与其相对,东侧的一棵古松却是另一种形态,干满虬结,树不上长,墩实横发,好似一条立起身来,盘曲向上的苍龙,故而称其为盘龙松。
九、金镶玉竹与玉镶金竹
潭柘寺的竹子很有特色,并且是世间罕见的稀有品种。在行宫院内的太后宫前的甬道两侧,各种有一池翠竹,名叫“金镶玉”,在金黄色的竹干上,有一道翠绿的细条状纵沟,每节之间交错而生,因此又称作“黄金间碧玉竹”,或称“黄金挂玉”。在行宫院南侧的竹林院内,也种有两池翠竹,在碧绿的竹干上,有金黄色的细条状纵沟,每节间交错而生,这种竹子名叫“玉镶金”,又叫作“碧玉间黄金竹”,或称作“碧玉挂金”。
这些竹子总称为“龙须竹”,属刚竹类,原产于四川的成都地区,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年),康熙皇帝御赐给潭柘寺龙须竹八杠,种植在万岁宫前后,即竹林院和行宫院内。如今这些龙须竹已经繁衍成林,并移植到了戒坛殿后面,延清阁前,莲花池(即现今上停车场处)的南侧等处,广为栽种。
年,康熙皇帝游览潭柘寺时,曾写下了一首《咏潭柘寺竹》的七言绝句,“翠叶才抽碧玉枝,经旬清影上阶墀。凌霜抱节无人见,终日虚心与凤期。”
十、三春一绝京城景紫中带白属二乔
二乔玉兰潭柘寺内有一种享誉京华的名花,叫作“二乔玉兰”,种植在毗卢阁的东侧。三国时期,东吴乔公有两个女儿,都是当时著名的美女,长女大乔嫁给了孙策,次女小乔嫁给了周瑜,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因为这种玉兰花紫中带白,兼有两种颜色,十分娇艳,故而人们用“二乔”相誉,称其为“二乔玉兰”。
二乔玉兰又叫朱砂玉兰,属木兰科落叶小乔木,是玉兰和木兰杂交种,叶呈倒卵形,春季长叶前开花,花呈钟状,气味芬芳。每朵花有九枚花瓣,分三层排列,外轮三枚较短,呈紫红色,其余的六枚花瓣外面带紫色,里面却是白色。二乔玉兰花朵硕大,每年4月开花,满树锦绣,馨香满园。
潭柘寺的二乔玉兰植于明代,现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北京地区比较常见的是白玉兰,紫玉兰就少见于,而这种紫中带白的二乔玉兰就更罕见了,象如此古老的二乔玉兰则只有在潭柘寺才能见到,堪称是潭柘寺的又一绝。
潭柘寺的二乔玉兰中有两棵大的,高约10米,径粗约20多厘米,另有几棵较小,簇生在一起,花开时节,紫中带白的玉兰花绽满枝头,十分娇艳,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赏花的,拍照留念的游人们,围得水泄不通。有诗赞曰,“三春一绝京城景,白石阶旁紫玉兰”。
此时,正是二乔玉兰即将盛开绽放之倒计时阶段,预计在三月底至四月中旬,二乔玉兰将大面积盛开,届时,京城民众可以在这春暖花开之时,一赏年双色二乔玉兰之京城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