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湾的致富带头人
---小村官大作为
文/郑爱芳
索洛湾,一个普通小山村,被大山叠压在旮旯里,然而它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年起,索洛湾村先后分别被中省市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平安家庭示范村”“五个好”村党组织等十多个荣誉称号;他们的“当家人”柯小海曾两次荣幸地走进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还聆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令土生土长的索洛湾人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些普通的村民竟然能成为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嘉宾,自己像大地一样浑厚朴实的声音通过电视向全国观众讲述一个小山村的变迁史,这是多么无尚荣光,是祖辈人不敢奢望的天方夜谭。
人们眼里的索洛湾
黄陵县城一直往西,沿着沮河穿越青山屏障,几经峰回路转,47公里处骤然开阔,沮河的右岸有个醒目的小山村跃入眼帘:千年古松柏掩映其中,几排排的红砖白瓦房自西往东,巷道里平坦洁净,路旁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村委会办公楼屹立在村口,索洛湾整个村庄安静舒适。左边的健身广场设施齐全,村里还组织了一支自己的文艺演出队,整齐划一的索洛湾服饰---八路军装束,彰显着本村红色体验旅游特点,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索洛湾村景区。
索洛湾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古时,本村的北山湾里长有一株高大的娑罗树,枝繁叶茂,翠绿蔽日,所结果实名曰娑罗果,是一种珍稀的中药,医治结症有特效。据说娑罗树是佛教四大圣树(菩提树、娑罗树、阎浮树、苾刍树)之一,据佛经《本生经》记载:摩耶王后诞释迦摩尼佛祖于娑罗树下。因此,此树被称为圣诞树,又称七叶树或北方娑罗树。唐太宗在位时,高僧玄奘自天竺国(今印度)取经时带回几粒娑罗籽,种在他译经之地玉华宫,又在玉华宫之北---索洛湾山边也种了几粒,后来,玉华宫和索洛湾村的娑罗树苗都长成参天大树。当时村里只有几户人家居住,也没个村名,由于山湾里的这株娑罗树十分显眼,又有传奇色彩,故而该村被附近人叫娑罗湾村,渐渐地就演变成今天的索洛湾村。
这村子不仅村名传奇,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呢。至年间,陕北早期革命领袖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等率领陕甘游击队和后来的红二十六军,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年4月,陕甘边南区党委在小石崖地区发展了柯玉斌、廖胜德等十四名共产党员,不久成立了陕甘宁南区第一个党支部---小石崖支部委员会(也称双龙支部委员会),党员柯玉斌担任党支部书记。后来,这个党支部在陕甘边南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组建了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对敌斗争,为扩大和巩固小石崖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宜地区的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一直坚持到全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曾参加过革命的同志,如柯玉斌、田文彬、朱彩梁、阮克强等人,就是先辈们因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原因逃难落户在索洛湾。故而,不怕难,勇于献身革命事业的优秀品质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了村民们的家训。
村里人常说,大山是母亲,养育着山里人。妇女老人上山打橡籽,扳猴头菇,拾木耳,年轻力壮的上山打猎,山货换点钱来贴补家用。前些年村里还有水田种水稻,可产量太低。河滩那些盐碱地种些玉米,广种薄收的,一年到头乡亲们仍旧饿肚子。人们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你吃了么?”那时的情景正如这句顺口溜:姑娘外嫁喜洋洋,小伙娶妻愁断肠。
年起,索洛湾村大变样,村集体推出六大福利:一、统一配发电视、冰箱、电脑,配齐网线、闭路,保证信息畅通;二、统一配发日常生活用品;三、统一缴纳医疗养老保险金;四、组织村民每年两次旅游,村民除台湾外,全国各地逛个遍。五、对困难户家庭除了在政策上给予照顾和帮扶外,每月按人发低保金元,节假日去慰问;六、本村每考上一名大学生,村集体奖励助学金0元。
年村民平均分红0多元,人均年纯收入突破元,索洛湾村打造双龙古镇景区,建成余套商铺的古镇“商业一条街”和长达12公里的沮河漂流及熏衣草庄园特色旅游项目,建起4家村办企业,培育了山核桃工艺加工、生态观光餐厅等多种产业链,村集体资金接近1亿元,成为延安市第一村,跻身于陕西省十大富裕村行列。
索洛湾村变化如此之大,亲爱的读者,你是否也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看看他们的当家人是何方神圣?有怎样的三头六臂呢?双龙镇原书记张浩云的一段话让我们的迷惑,若有所释。他说:“索洛湾这个村人团结,尤其他们的支部和党员,在紧急时刻能扛得住大事,经得住考验,不仅有优良的传统,更有一个敢为人先,敢于担当责任的领头人,这个人就是柯小海。”
机遇青睐于睿智
柯小海,他个儿不高,身体显瘦,微黑,眼睛不大,却闪烁着睿智而坚毅的目光,浑身透出的是干练和担当。和他交谈时,那朴实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讲述身边发生的事入情入理,问起他当时的想法,他淡然地说:“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我只是第一个碰到的,也是那个最幸运的人,或许别人遇见,比我做得更好。”
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年秋,16岁的柯小海初中毕业。那年,他的哥哥、姐姐们先后成家了,母亲去世了,家中只剩下年老的父亲和他,无奈地结束了校园生活。回家后,做饭洗衣、照顾父亲。后来,二哥在双龙镇的板条厂为他找了一份临时工,离家近,既能照顾父亲,又挣钱。在板条厂,他负责收购和装卸木材,他聪明好学,在这里学会了判断木材材质优劣,很快得到领导认可。他待人热情,和大家和睦相处,还认识一个叫老冯的人,这人在厂里信誉不好,大家都躲着走。可老冯喜欢和小海聊天,常让小海到村里买鸡,可给的钱根本不够,小海垫上自己的钱,从没说啥。他悉心照顾父亲,每月发了工资都让父亲保管。可好景不长,厂子因经营不善停产了,他失业了,第一次感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后来,老冯推荐他去胶沟伐木场做了工人,小海不懂伐木技术,只能干装卸。装卸工多数是外村人,他,一个十六七岁的娃娃,谁也不愿与他搭伙,他咬着牙单独扛,跌跌撞撞地摔倒了,咬咬牙爬起来……每天手上的,胳膊上的伤口、肩上的疼痛无法言状。父亲劝他别干了,他说:“不能停!人活着就要争口气。”那股倔强的劲儿上来了,谁也挡不住。第二天,他早早来了,还带来两大壶开水,为大家解渴。慢慢地,大家接纳了他,还成了患难与共的战友。半年后,他积攒的钱可买个二手车,并抽空报了驾校,几个月后,还拿到了驾照。于是,和父亲商量买车跑木材运输,父亲竟然同意了。
年柯小海跑运输快四年了,手头也积攒了30多万元,人脉资源也越来越广,距离百万富翁之梦越来越近。然而,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当村干部,不是突发奇想,心血来潮,或是他儿时的理想,或是做村干部父亲的影响,或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或是乡亲们对自家帮助的结果;总之,他忘不了,家里揭不开锅时,村里人送来了面和馒头;包产到户时,家里的地总是乡亲们帮着干;母亲去世时,村里人忙前忙后......这些事犹如电影似的在他眼前多次出现,自己富了,可村里的人还是穷,怎不心痛?他们不懒不笨,就缺少建言献策的带头人,他决心带领乡亲们走出困境。
他曾多次望着这座大山的片片绿荫,充满无限的遐想,索洛湾啊,你就像长久被大山封锁窒息的雄鹰,你病了,老了,脱毛了,舔着自己的伤口......如今,一定要让这雄鹰腾飞。
于是,他便敲开老支书路建民家的门,把自己的想法和父亲的身体状况说了一遍。老支书说:“小海,你爸夸你孝顺,有出息!至于村里这个‘火坑’,你就别往里跳了。”他倔强地说:“叔啊,我不怕苦不怕累!村里有啥事要帮忙的,您就说一声,我随叫随到!”看着这个20来岁的年轻人走出家门,老支书热泪盈眶。他有孝心,爱父母;他有爱心,村上的事从不推辞。这孩子不简单,几年功夫,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如果他接班,村子的面貌准会改变。
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柯小海在老支书和村委主任张军朝的提议下,高票当选为索洛湾村第二组组长,成为村干部,他一夜无眠。第二天,就去找村主任张军朝。村主任见他眼睛发红,问有啥事。他说:“正值寒假,我想把学校学翻修一下,让孩子们安心上学。”村主任说:“是呀,学校早该修了,咱账面上没钱,怎么修?”他笑着说:“钱的事我想办法,不行了我先垫上。只要村民出义务工就行。”张军朝心想,真是个愣头青,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暗自佩服老支书的眼光。
与其说翻修,不如说重建。上世纪70年代“普教”时建的十间大瓦房是索洛湾小学的全部家当。二十年的风吹雨淋,早已千疮百孔。趁寒假必须把校舍翻修好。立即召开村民大会,村领导认为可以向政府要一些,向群众摊派一些,来解决资金问题。也有人说,能凑活就凑活,这些年都过来了。柯小海态度很坚决,他说:“村里每家都有孩子上学,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资金我想办法,只要大家义务投劳就行,工程不得延误!”
开工后,党员干部毫不犹豫地参加劳动,其他群众还在观望。柯小海每天第一个到场,最后一个离开。淘沙子,挖石子,买水泥等筹备工作,他毫不怠慢;瓦工,泥工,木工,哪儿都有他的身影;老师感动了,带孩子们来了,村民们感动了,大家齐上阵,场面让人感动。可工程还需要木材,做门窗和桌椅。林区不能滥砍滥伐,伐木必须有林业采伐证。为了孩子,为了索洛湾,他多次找林场负责人说明来意,恳求领导审批,林场负责人被他的诚心打动。后来,批文下来,比申请的数目还多了一倍,他激动地向领导鞠了一躬。负责人不好意思地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林业局领导也很支持教育。”出了林场,他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敞亮,公字当头,我们的路会越走越远。四十六天啊,破天荒地托起了索洛湾少年未来最耀眼的梦想,也擎起他无私奉献的脊梁。春暖花开,孩子们入住新校舍。校建工程剩下的木材出售贴补费用,也没堵上资金的缺口,他还垫了三万多元。
新世纪的6月,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担任了索洛湾村支部书记。年10月,24岁的他兼任村主任。如果说修校舍是柯小海的牛刀小试,那洪灾面前说奉献。说起年8月的那场洪峰,至今让人心惊肉跳。当时受“华西秋雨”特殊气候影响,陕西子午岭一带普降大雨,尤其在陕甘交界的沮河源头,个别时段降雨量达到了50毫米以上,瞬间形成洪峰。8月26日,洪峰数值达到立方米每秒以上,河水上涨,肆虐泛滥,周围汪洋一片。
索洛湾正位于沮河上游,是最先遭灾的一个村。柯小海驱车赶到村里时,洪水虽不很大,但水已漫入沟槽。本想去双龙镇政府汇报洪水情况,当车即将开到村口的大桥时,突然眼前的洪水涌了过来,他赶紧来了个急刹车。啊!大石桥塌了!洪水波浪滔天,一下子涌上河道,平坦处的房屋危在旦夕。他马上跳下车,拼命地跑到村委会,打开高音喇叭,向村民一次次喊话:“全体村民不要慌!我们马上组织党员干部和年轻人来帮助你们。党员干部和年轻力壮者请火速来村委会!”大家迅速来到,他马上分成两个小组:救援组、安置组。安置人员有的去山坡上寻找安身之地,有的组织护送村里人撤离;救援人员保护村民的财产安全,有的背娃娃,有的背老人,赶牲口的,背干粮的,柯小海带领他们艰难地向山洞爬去。当双龙镇的领导背着干粮准备给各村组分发时,通往索洛湾的道路已冲垮,人无法进村,这里已成了孤岛。
他们只好在对岸等候,柯小海带领几个村民就从一条天然气管道上爬过去,他浑身是泥巴,头上脸上湿漉漉的,别人劝他休息。他说:“我个子小,爬管道容易。又是党支部书记,抢救村民的财产义不容辞,不能停!”此时,索洛湾唯一的出口,就是那条天然气管道,柯小海一天爬了四五个来回,管道旁有齐脖子深的洪水,他只能抓着树枝一步一步挪动,沿着山崖绝壁慢慢爬过去,这个过程要有闪失,不是被洪水卷走,就是掉下山崖……
可政府的米面油等救援物资放在河对面,他只能带领村民“飞来飞去”,把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手里。
“群众挣钱不容易,坛坛罐罐都是宝。”天黑时,他们必须把村民的财产抢救出去,并安抚受灾村民。从清晨到半夜,他们所有党员和骨干,谁也没吃一口饭,但谁也没停下来,村上没一个人伤亡!柯小海很感动,关键时刻要靠党的领导,更离不开村民的支持。晚上十一点钟,饿了一天的人们吃上热饭,所有人都哭了。是难过,更是感动。柯小海劝大家:“别难过!只要人活着,就有家!有党和政府在,还怕啥?我们不能没志气!”
敞开大门迎财神
如果说洪灾面前考验了他的吃苦耐劳精神,那么他对金钱利益的态度又如何呢?年陕西黄陵矿业二号煤矿进驻索洛湾村时,二号煤矿是大型国有单位---黄陵矿业公司所属的一个大型项目。据前期探测,地质储量9.45亿吨,可采储量6.4亿吨。设计生产能力年产0万吨,选址位置在索洛湾以东,及邻村西峪村的一小部分土地。黄陵县对二号矿的前期工作非常重视,这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事。处理好二号矿和村民的关系的大问题就是征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二号矿要发展必须征地,土地赔偿款是关键,该赔多少合适,如何处理这笔款项,消除群众多种顾虑,在索洛湾,只有一人能做到,那就是柯小海。他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镇党委书记张浩云亲自主持,在宣读征地补偿政策后,群众激烈地讨论着补偿方案。柯小海入情入理地给群众分析,首先要相信政府,不会做损害百姓的事;其次二号矿的进驻是对群众有利的,他们是国有企业,不会损害咱们的利益;再说前短时间的大水灾,矿业公司还给咱送来了救援物资,这个恩情不能忘记。最后,说明征地的步骤和过程,从土地测量和价格核算,到款项落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留任何盲点。这件事他说到做到,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村上征地得到了土地补偿款,他没全部分给村民,从中预留一部分资金作为村上发展的储备金,为村集体长期规划做打算。为此,村里实行帐务公开和监管制度。
二号煤矿建成投资后,矿区周围运煤车辆特别多,双龙这一带道路坑坑洼洼,村民们或提着筐子,或拿着蛇皮袋子,站在路边捡拾车上掉下的煤,有时被司机劈头盖脸地骂一顿,柯小海看到此情,心如刀绞。且不说村民面临何等的危险,就是这种屈辱,也让他这个当家人很痛心。无论如何要让村民有尊严地活着,为此整宿睡不着,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一大早,他便召开村委会,提出为村民找致富路的建议,利用村里土地修建大型停车场和洗车场方案,采取“集体控股,村民入股”形式解决资金难题,每个村民变股民,村办企业年底分红,人人为企业建设献言献策,监督企业的良性发展。他说作为当家人,应该利用二号煤矿这个大财神做足文章,为村民搭建平台,让其发挥特长,使其发家致富,也给二号矿带来方便,达到双赢效果。他的提议让村委会成员茅塞顿开,争相带头入股,义务做好村民入股的宣传员。这时的柯小海没有闲暇,为筹资金、办手续他骑着摩托车,如同上足发条的马达,不分白天和黑夜,找了多少人,跑了多少路,碰了多少壁,谁也说不清。有时累了的他倒头便睡,饥饿难耐,夜半惊醒,方知白天才吃了一顿饭,是肚子在闹意见。当别人问他筹办停车场的艰难时,他淡然一笑,说实话任何工作都有难度,只有去接受和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体现你的价值。人活着不就是为了解决各种问题吗?如今,我们看着建成年均收入三百余万元的大型停车场和洗车场,听着村民们讲着自己组建运输队,购买装载机、挖掘机、吊车及重型汽车为矿区建设服务,年人均收入达二百余万元,想想他们的当家人柯小海,你分明感到他就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带头人,这样的党支部在群众心中是无坚不摧的。
年,黄陵县森林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这个旅游项目有许多区位优势:位于陕西省北线旅游黄金线路的节点上,东距黄帝陵景区40千米,南连皇家避暑山庄玉华宫20千米,距离照金革命纪念馆、古刹香山60千米,北上与延安革命圣地、壶口瀑布等著名景点串连成北部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线路。该工程启动后,柯小海多次请求公园总经理刘玉高先生把森林公园北门建在索洛湾村,愿帮其解决征地难题,他的公心让这个陕北硬汉刮目相看,索洛湾也就搭乘了环保旅游发展的“顺风车”。完成为游客提供吃住等服务项目,那不是他的本意。他告诉刘总利用“小石崖”等革命旧址优势发展红色体验旅游,与绿色产业结合起来,游客既能观自然风光,又有教育意义,还进行了运动体验。
他们还一起实地考察。从窨子沟到蛟沟,再过山峁头、满天梁、西峁头、东峁头、河南梁、上愣子,最后到百药沟。一路流水潺潺,峰回路转,鸟啼蝉鸣,云雾弥漫,如同仙境一般,令人神清气爽,人间难寻的好去处。窨子沟,柯小海有着特殊的记忆,他的苦他的累,他的彷徨,他的决心都抛在这里,如今这大山给了他灵感。他不厌其烦地请刘总筹划开发这个旅游项目,热心的刘总推荐曾为自己设计国家森林公园的团队,要求以最低价帮其设计窨子沟公园的整体规划。原先从窨子沟口进峡古寨,必须经过特殊的绳子和吊篮才能进入。后来游击队战士将亲自改造,成为索洛湾游击支队的一个后方聚集点。这里的山势像个葫芦的开口部分,峡谷寨后面逐渐开阔起来,群山云雾弥漫,脉络时隐时现,古木繁茂,流水飞瀑,犹如置身于桃花源中......
年7月,峡谷寨景区正式开工。通过规划,体验旅游为主,对悬崖峭壁上的洞穴进行开发;从沟掌处开凿一条多米的山洞,这个工程的预算需要近千万元。当时村里还进行古镇建设,资金紧缺。如果放弃,那就实在太可惜了。古老的寨子、悬崖峭壁上的石窟,瀑布,群山的跌宕起伏.....绝不能停下!不能苦干,要巧干。据说二号矿打洞技术很专业,他赶紧联系二号井领导,人家也是个热心肠,还推荐了出色的技术员团队帮助实地测量和地质勘查论证。技术人员说,他们根据开凿矿井的方式开凿,并无偿提供技术支持,破解难题靠邻居,真是远亲不如近邻!柯小海带着全村人,搬石头,修栈道,他们仿佛在打通时光隧道,这将连结着现代生态旅游、古老的原始村落以及游击队员艰苦卓绝的斗争红色经典旅游,游客们缅怀红色岁月,体验原始村落,欣赏人间胜境,岂不美哉?而这条长多米,高2米的山洞,于年9月开凿完成了,花费了竟不到一百万元。
尾声
年至今,20年的奋斗历程,柯小海从一个娃娃支书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十九大代表。有笑有泪,有徘徊有抗争,群众的支持、党员干部的鼓舞,各级领导的殷切希望,让他在黑暗中迎着曙光,砥砺前行。一个党员一面旗,他这面“猎猎旗帜”,正迎着时代的风帆,传递着正能量。千万面旗帜在飘扬,成就伟大中国梦。
文献参考:
索洛湾村党支部、村委会编纂《索洛湾村史》
张金平长篇报告文学《索洛湾道路》
高波报告文学《索洛湾之路》
作者简介:笔名方友,原名郑爱芳,陕西黄陵人,一级教师,大专学历,供职于黄陵县教育局。自幼酷爱文学,年发表散文《多味人生》获湖南省长沙市“五个一工程"文学大赛三等提名奖,散文《老校长的鼓励》编入《陕西教育》杂志社出版的《初涉教坛》一书。发表教学论文数篇,9年后散文、小说相继发表于《桥山》丶《甘泉》及《社区文化》等刊物。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qiyeshua.com/qyszp/8753.html